7 y0 [. M) M4 A; R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倾力之作《93号航班》以高度的敏感刻绘了生者和死者。 ——《艺术沙龙》 9 h9 Y- ^8 ^5 h0 ~1 W4 x; G/ d; q3 V4 B+ R* D q$ d- {
幕后制作, ?$ |1 r; k3 j& ~
% g/ E) C) W+ J" k3 p- V4 V+ d/ g; p
关于影片% h! e. J c% A. a ]
2 x* S M4 Y& t w5 X “9·11”事件后,好莱坞始终伺机而动,但因顾虑死难者家属的悲恸及美国民众对这一敏感话题的抵触情绪,因此这一题材的筹拍始终慎重再三。2006年4月28日,第一部直接再现“9·11”恐怖袭击过程的电影《93号航班》(又译《颤栗航班》、《联航93号》)终于上映,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联合航空公司93次波音757航班从起飞直至最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的全过程据悉(影片长度90分钟恰好是93号航班从被劫持到最后坠毁的时间)。虽然影片从正式拍摄到上映用时极短,但为保证细节真实,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花费多年时间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拍摄素材:走访了93号航班遇难者的100多名亲友,并对“9·11”事件调查团成员、地面人员及其他知情军人乃至民间人士进行面谈,严格按照国会“9·11”调查报告描述的情节对劫持进行了实时还原。遇难的橄榄球运动员马克·宾汉姆的母亲爱丽斯·华格兰德提出了重要观点:“发生在93号航班上的一切如此迅疾、如此富有戏剧性,不需要任何润饰,只要真实地再现就已足够。” ! b. k. ]* e1 u. p# a" C7 ]) G5 f6 ^" @. m0 q- I2 k
但影片尚未推出就引发不小争议。由于911事件刚过去5年,很多美国人觉得他们还没有做好看这部电影的心理准备。更有甚者说,或许这只是一部虚构的、以夺人眼泪和赚钱为目的的影片。4月1日,纽约曼哈顿剧院以“内容使某些观众感到不快”为由而拒演《93号航班》的预告片;4月4日英国《独立报》报道,由于情节过于真实悲惨,该片已被纽约、洛杉矶、华盛顿及其他多座城市禁止上映。3 F. ]) E5 V! a# l$ A9 E
, h" L3 A( |3 c9 a2 b3 h8 L
但民意并不代表专业的声音,该片上映后以不加修饰、近乎真实的表现手法和震撼人心的效果而获得圈内近乎疯狂的如潮盛誉,北美影评人为此片集体沸腾,主流媒体在对影片评级时均给出A的满分,使此片瞬间成为“2006年不容错过的杰作”,并成为2007年奥斯卡的热门候选。/ r$ t2 C* B' R* P" `
. G, g( V* w" L: n* S" z& A) F& | 导演7 R$ t# ?, z7 Y* k0 p
3 K0 T( J% t2 Z, d% x8 }3 B+ ? 英国编剧兼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以冷峻的写实风格著称,原为记者出身,极具个性,曾出版过一本极具争议的书《间谍捕手》(Spycatcher)。转往大银幕后,凭借给英国人民留下严重心灵创伤的爱尔兰“血腥周日”事件为题材拍摄而成的《血色星期天》而声名鹊起,同《千与千寻》共享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大奖。闻风而动的好莱坞即刻邀请格林格拉斯执导“波恩系列”的第二部。不负众望的格林格拉斯将《波恩的霸权》打造得更酷、更狠、更精练,成为红极一时的大作,在第一部《波恩的身份》热卖1.2亿美元本土票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以1.8亿的丰厚收成出色回馈了伯乐的识人慧眼。《波恩的霸权》主演、好莱坞“智慧小子”马特·达蒙干脆向环球开出“除非格林格拉斯继续执导,否则第三集的拍摄计划无限期延迟”的价码,格林格拉斯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这部系列影片的第三部也已进入前期筹备阶段,保罗·格林格拉斯无可非议地继续导演这部特工题材电影《伯恩最后的通谍》(暂译)。 $ Y8 K$ |" {' v2 G6 I2 }8 b# p U; S, M+ L1 H) c- Z
演员 & J1 h O; \7 W D6 f9 @2 s$ Q3 q5 t8 f; E+ I {, d
为贴近《93号航班》的纪实风格和增加真实感,片中的全部角色都由名气不大的演员或非专业演员担任。演员的选择标准是:既要同当日登机乘客的外貌相似,又要有一定的演出基础,且须有一定的航空经验以配合角色和剧情的发展。 3 ]* U3 s o v l( t% L# [2 k. A) p+ X4 [) x6 m) J
为使演员最大限度地逼近角色,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角色的安排上可谓竭尽了一切办法:扮演机长的J.J.约翰逊本人即是美联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扮演首席空姐的特瑞希·盖茨也是美联的空姐;而扮演穷凶极恶的劫机者的刘易斯·萨马里本人是伊拉克公民,曾在伊拉克服役一年,目前在英国避难。* q* x" L* Z9 ?( W" d